Language English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

新闻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正文

新闻动态

研究生线上精品课程建设紧锣密鼓——研究生院章小清副院长参加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史年表编撰》研讨会并致辞

2021年12月06日 15:34  点击:[]


2020年建设的16门研究生公共平台课程和55门研究生线上精品课程的基础上,2021年研究生院再次启动建设57门研究生线上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为了确保研究生线上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由艺术与传媒学院王荔教授负责的课程建设团队于20211125日,组织研究生线上精品课程《中外艺术史比较》系列研讨会之"艺术史年表编撰研讨会"成功召开。

研究生院副院长章小清教授、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教授、副院长王建民教授等莅临指导和听取研讨。

出席人员主要为特邀专家和课程团队成员、学院领导及部分教师、研究生。特邀嘉宾有范国强(北京大学教授、历史文化研究所常务所长)、陈恒(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邓菲(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杨振国(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阎安(广州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薛念文(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等。

研讨会就由王荔教授负责的研究生线上精品课程《中外艺术史比较》课程中有关“艺术史年表编撰”的问题展开讨论。会议旨在针对现有艺术史年表编撰方案,重点听取国内艺术史、文化史和中共党史研究领域领衔专家的意见及建议,为“艺术史年表编撰”中的每一讲分期、主题凝练、标题设置等问题把脉问诊。



研究生院副院长章小清教授和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教授分别致辞。他们从全校研究生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角度,肯定了《中外艺术史比较》这门研究生线上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学科分布及协同发展的角度,指出该门课程建设对学院整体建设的推动性。


课程团队负责人王荔教授在主旨报告中简要介绍了这门研究生线上精品课程在同济大学办学历史上授课方式的变化,指出在当今全球化和新文科发展语境下,对课程规划和建设再思考的意义所在。基于此课程在同济的授课情况,对照国内专业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的相关课程教学,提出了艺术史年表编撰中存在的分期和断代问题,认为这是未来艺术史教学和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突破点,以更好地支撑课程逻辑体系建构及内容表述,从而引导学生对中外艺术史形成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



范国强教授指出《中外艺术史比较》的立意很好,艺术史教学作为灵魂教育,应加强对艺术哲学的关注;课程要重在对艺术思想、艺术内涵、艺术呈现的特诊梳理出来,用时间的维度进行比较。学术与艺术,是文明发展过程中一个具体的具象。习近平主席总结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而且要与中国优秀的思想、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就不仅要与中国的现实实际相结合,而且要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优秀思想文化的忠实传播者。我们这堂课就是在研究、挖掘、传播中国的文化、思想,这也是课程讲解的基本内涵与准则。艺术史、美术史就是要通过作品的讲解和比较互鉴,帮助学生建立起真正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观、审美标准。在断代方面,应该高度重视“唐宋转型”在中国历史上的关键性作用。范仲淹倡导开设书院的历史意义。唐宋以来所创造的人文艺术高度也应该尤其特别仔细地展开研究与诠释。同时在年表中采用近代、现代、当代为宜。


陈恒教授建议:《中外艺术史比较》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建设,后续可以辅以教材、图册、文献汇编、读本等配套建设,尽快出教材。建议课程教学能在“学术之路、红色之路、上海之路”上作融合思考,让在上海读书的学生走出课堂享受到活态的教学资源与活生生的体验。在中外艺术史的包含对象方面,需要加强全球化视野,如敦煌艺术和中西文化的关系等。


邓菲研究员认为,《中外艺术史比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个案聚焦的方式,从明确的比较点切入,打通并深化中外艺术史之间的关系;尤其赞成结合应用中国100年来考古学成果,比如“良渚文化对应苏美尔文化,从人类史上最早的城市说起”。例外,上海丰富的文化资源有助于“实践行走”部分的设置和开展。


薛念文教授指出,在课程建设中,需要重视近现代以来中国话语体系的特征,以中国话语为领读点,聚焦问题,重点突出。这门课程也一样,作为横向比较,一定要建立在自己的话语体系上,包括逻辑推理和论证,都应当建立在自己的中国的文化立场上。


杨振国教授建议,要关注艺术学理论对艺术史教学的影响,从作品出发,重视审美,但不止于图像。记得在中国美术学院读书时听过王伯敏先生的课,他来上课,经常会带个实物,比如陶罐啊,石器或者一幅画等,这样讲解后学生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近代、现代和当代的具体分期,既要考虑与本土学术传统的结合,又要考虑时代特征,尤其是近代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例如郑午昌在《画学全史》的分段章节采用了“实用时期”、“礼教时期”、“文学的时代”等。杨振国教授还指出,宗白华、朱光潜、邓以蛰、李泽厚、张道一、吴于廑、齐世荣等学术大家著述中相关艺术、艺术史、历史分期的重要论断可以作为课程建设的学术参考。


阎安教授认为,在大的主题和时期划分下,可以再做细分;有些分期主题的名字可以考虑用更加关联艺术的形式加以凸显。教学应当以审美能力的提升作为核心。教材的编写可以尽量详尽写,但是课堂教学则要深入浅出、简单明确为好。美院的学生在鉴赏教学中偏重听技法解释,因为绘画在每个时代中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其特征是很明显的。这门课要满足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听课,最好能够有所兼顾。


下午的研讨会以专家发言和课程团队成员讨论的形式进行,课程团队成员陈书焕副教授、李蕊副教授分别就课程设计、比较的层次性与包容性等论题提出意见并展开讨论。

王建民副院长总结会议发言,感谢与会专家对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科建设的大力支持,希望《中外艺术史比较》及相关课程团队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做好后续跟进,在人文关怀和美育教学方面深入推进,贡献出有同济特色的艺术人文教育成果。

由于时间关系,老师们的发言意犹未尽,在会议结束后又持续进行了讨论,主要对网络版本教材的出版形态、与纸质版本的异同等问题展开讨论。

此次会议得到了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本科生院、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大力支持!



上一条:2022年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宣讲会顺利举办
下一条:2021年同济大学研究生导师培训交流会举行

关闭

版权所有  同济大学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主办

同济大学
研究生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