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开展教学成果奖励活动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阅和展示。2022年,在教育部首次设立的“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荣获二等奖5项,申报获奖率100%。获奖项目分别为:《守正创新、交融成艺,道路交通领军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面向健康中国战略的干细胞基础与转化研究未来领军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面向重大工程产教深度融合的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从地球到深空:新时代测绘领军人才培养的传承与创新》《中德合作“三融合”理念下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生态体系构建与实践》。为了充分发挥2022年国家教学成果奖的宣传示范作用,提前谋划下一届国家级和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的培育与建设工作,研究生院组织汇编了获奖成果供各培养单位学习借鉴。
中德合作“三融合”理念下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生态体系构建与实践
一、成果信息
获奖等级:二等奖
成果完成人:霍佳震 雷星晖 李奕滨 卞永明 张立军 吴志红 陈 翌郑春荣 王继平 闵峻英 蔡黎明 张丽华 殷 文 韩 政
二、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也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和目标。多年来同济大学依托对德合作的历史底蕴和优良传统,坚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开创了多个中德高教合作的“首创模式”,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
本成果以 “以科教、学科及产教三融合”(下称三融合)为理念,以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生态体系为突破口,依据“点线面体”路径依次推进,实现了人才培养国际化的迭代升级。本成果有效解决了如下教学问题:
(一)中外合作人才培养如何从单点合作、单向流动扩展为对多层次、双向流动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如何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立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及模式。
(三)如何有效构建培养人才的生态,以提供全方位、沉浸式的国际化科研与教学环境,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三、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具体方法
(一)坚持“全链化+双向化”导向,建立本硕博贯通多层次人才培养和双向交流体系。本科层次,以中德工程学院为载体,与26所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开展双学位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生层次,以中德学院和中德博士生院为载体,与38所德国高校开设35个硕士双学位项目和11个博士互换培养项目,实现双向对等交流,每年流进流出学生规模达千人。
图1同济大学本硕博贯通才人培养体系架构
(二)坚持“国际化+融合化”特色,打造“三融合”课程体系和SMART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科融合,借鉴德国课程体系,对接国家战略与行业需求,设置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规范。强化科教融合,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成立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和四个中德研究中心,作为科教融合的重要平台。成立10个协同创新团队,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层次人才培养。强化产教融合,牵头与45家跨国公司共建基金教席和32个联合实验室, 在“三融合”基础上,打造SMART人才培养模式。
图2 三融合理念下SMART人才培养模式
(三)坚持“制度化+系统化”抓手,构建“在地国际化”培养生态及配套机制。为统一协调校内对德合作,成立“平台型”协调机构——中德学部,俗称“一个屋檐”。屋檐之下,纵轴为中德工程学院、中德学院和中德博士生院等教学单位;横轴为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等多个科教、产教融合平台,作为中德学院与专业学院的沟通桥梁,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二为一。
图3同济大学构建全方位、沉浸式的国际化科研和教学生态系统
四、成果的创新点
(一)创新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引领示范对等国际交流。
(二)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三融合”国际化人才培养生态和培养特色。
(三)创新性地提出“点线面体”的国际化路径选择,为同行提供参考借鉴。
五、实践推广应用效果
(一) 人才培养成就突出,形成中德人才创新高地。培养规模和质量全国领先,总计培养中德毕业生1.3万人。平均每年约100人次获得中德政府奖学金;超 60%的学生就职于世界500强企业,200多位校友出任大众、SAP、西门子等 跨国公司的高管。
图4:获得德国总理奖学金的毕业生受到德国前总理默克尔的接见
(二)学科生态优化,教学平台与团队建设获得国际竞争优势。成建制地引进一批院士级别的德国及欧洲专家,4人获得中国工程院院士,多人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和上海市白玉兰奖,德国工程院院士弗莱舍受到李克强总理接见。12名同济教授获得德国及欧洲工程院、科学院院士。
图5:同济外籍教授荣获2020年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
(三)在汽车、电信、智能制造等领域形成行业培养特色和优势,成为强国战略的重要典范。与德国T9大学联盟签订“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德合作备忘录,形成人才培养的行业规范。
(四)凝练中德合作办学模式和经验,获得广泛传播与借鉴。借鉴中德学院的成功经验,先后建立了中法、中意、中芬、中西等 12个合作平台学院,与200多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同济中德办学模式被同行院校作为开设海外校园、国际合作办学的参照样板。 解放日报、外交部官网、China Daily以及德国多家媒体发表上百篇文章报道同济对德合作成就,产生深远社会影响。
微信公众号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E7-JaApFnNeddVul9CknA